骨骼在人體內具有支撐身體、保護內臟、完成運動和參與代謝等作用。
人體是由不同骨骼通過關節、韌帶等聯系成的一個整體。特別是脊椎,它像一根“柱子”支撐著人體。沒有脊柱,人類就不可能站立和走路。
骨骼在支撐人體的同時,還保護著體內的各種臟器,如顱骨保護著大腦,肋骨保護著心、肺,骨盆保護著子宮、膀胱等。沒有骨骼的保保護,外來的沖擊可使內臟受損傷的機會大為增加。
正是因為骨骼的這些屬性,造成了骨骼經常受到意外的傷害,創傷和非創傷(例如創傷,腫瘤,骨炎,延遲愈合,非結合,截骨術,關節融合術),導致骨質破壞。
骨折或截骨術致使骨骼連續性的完全或不完全斷裂,最終導致機械不穩定:骨折通常伴有周圍軟組織的損傷,破壞骨骼的血液供應,并導致肌肉 - 骨骼功能的損害。
正常骨折通常由于劇烈的創傷而發生,其他還有一些特定的預先存在的因素,如骨質疏松癥或局灶性潛伏性病變,即使在輕微的創傷中也會增加骨折的風險。
一般將骨折愈合分為三個階段,即血腫機化期、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。
1、血腫機化期 骨折后,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,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,血腫于傷后 6- 8 小時即開始凝結成血塊,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。骨折斷端因血循環中斷,逐漸發生壞死,約有數毫米長。隨著纖維蛋白的滲出,毛細血管的增生,成纖維細胞、吞噬細胞的侵入,血腫逐漸機化,形成肉芽組織,并進而演變成纖維結締組織,使骨折斷端初步連接在一起,這就叫纖維連接,約在骨折后 2 ~ 3 周內完成。 同時,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傷后不久即活躍增生,一周后即開始形成與骨干平行的骨樣組織,并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。骨內膜亦發生同樣改變,只是為時稍晚。
2、原始骨痂形成期
原始骨痂形成或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,在骨折端內、外形成的骨組織逐漸骨化,形成新骨,稱為膜內化骨。
隨新骨的不斷增多,緊貼骨皮質內外面的骨細胞增生逐漸向骨折端生長,彼此會合形成梭形,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。骨折斷端及髓腔內的纖維組織亦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,并隨軟骨細胞的增生、鈣化而骨化,稱為軟骨內化骨,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。
兩部分骨痂會合后,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,當其達到足以抵抗肌收縮及成角、剪力和旋轉力時,則骨折已達到臨床愈合,一般約需 4-8周。此時x線片上可見骨折處四周有梭形骨痂陰影,但骨折線仍隱約可見。對骨外膜的損傷均對骨折愈合不利。
3、骨痂改造塑形期
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漸增加,且排列逐漸規則和致密,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而復活,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。這一過程一般約需 8 ~ 12 周。隨著肢體活動和負重,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得到加強,應力軸線以外的骨痂逐漸被清除,并且骨髓腔重新溝通,恢復骨的正常結構 ,最終骨折的痕跡從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。
南京科進提醒,骨骼健康防護貫穿我們生命全周期,均衡飲食、充足光照,提倡養成健康生活方式,必要時采取藥物檢查。骨質疏松檢查的關鍵是早檢查,身高變矮、腰背疼痛都是需要就診的信號;建議40歲以后做第一次骨密度檢測,50歲以后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測。借助南京科進出品的OSTEOKJ3000系列超聲骨密度儀,可以測量人體跟骨部位的骨質相關參數,從而檢查被測者的骨質健康狀況,該設備廣泛應用于普查、復查、動態觀察骨密度變化狀態和及時預告并發癥的發生風險。